|
|
| 新聞中心 |
|
廢舊塑料回收再生首筆碳匯交易落地四川 |
| 發布人:碳匯林網 發布時間:2025-9-30 本文類別:新聞中心 - 國內動態 |
碳匯林訊 近日,全國首筆廢舊塑料碳匯交易在四川省青白江區順利完成,此次交易的碳匯量共計1000噸,由四川大嘴蛙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出讓給成都市綠色低碳發展協會。這一創新嘗試將廢舊塑料從回收、再生到利用的全流程中所實現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進行科學核算并轉化為可交易的碳匯產品,最終通過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完成交易。
1、破冰之舉:全國首筆廢舊塑料碳匯交易
廢舊塑料循環利用的價值不再局限于資源再生,更延伸到了碳減排領域。2025年9月,全國首筆廢舊塑料碳匯交易在四川青白江落地,交易量達1000噸。這一突破性舉措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開辟了全新價值實現路徑,標志著青白江區在碳匯開發與交易領域走在了全國縣域前列。
此次交易的核心創新在于,將廢舊塑料從回收、再生到利用的全流程中所實現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進行科學核算并轉化為可交易的碳匯產品。
2、平臺支撐:再生資源交易的市場化探索
首筆廢舊塑料碳匯交易的實現,離不開創新型交易平臺的支撐。就在此次碳匯交易前三個月,全國首個由國家備案交易場所搭建的再生資源交易平臺——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再易通”于2025年6月正式上線開市。
該平臺首批上市交易的品類即為廢紙和廢塑料。
“再易通”在運行機制上實現四項創新:
建立“5+5”全流程管控體系
推出“雙凍結”安全交易機制
采用區塊鏈技術實現全鏈路溯源
創設“企業碳賬戶”聯動機制
平臺采用“蜀信鏈”技術為每筆交易賦碼,保證再生資源從入園到交收完成“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有效破解了再生資源交易“非標化”難題。
3、科學基礎:廢舊塑料碳減排的核算標準
任何碳交易市場的前提都是科學準確的核算方法。在廢舊塑料領域,碳減排量的計算也正逐步標準化。2023年12月,國家標準計劃《再生塑料物理回收碳排放量的核算》正式下達,目前正在制定中。該標準將規定物理回收再生塑料碳排放量的相關術語與定義、計算要求、計算程序,并明確系統邊界,包含收集階段和再生階段。
此外,2025年發布的GB/T45441-2025《溫室氣體產品碳足跡量化方法與要求塑料制品》也成為塑料制品碳足跡核算的重要依據。
這一標準是我國塑料制品領域第一個關于碳足跡核算的國家標準,屬于基礎標準,將為不同類別塑料制品的碳足跡核算標準提供框架和內容等的指導。
4、技術創新:廢舊塑料回收的多元路徑
廢舊塑料實現碳減排,離不開回收技術的不斷創新。目前我國在物理回收和化學回收領域都取得了顯著進展。
1.機械回收(物理回收)
機械回收作為傳統的塑料回收方式,主要通過清洗、分選、熔融等工序將廢舊塑料再生為塑料顆粒。
熱機械處理工藝易導致聚合物材料發生不可逆的性能劣化。
2.化學回收
化學回收則能將塑料解聚為原始單體實現循環利用。
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張學松教授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碳納米管橋接策略,將廢塑料轉化為高值富氫合成氣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測試顯示,該技術使氫氣產率達到2340mL/gplastic,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77%。
3.共回收技術
北京大學馬丁教授與合作者提出的共回收技術,通過協同處理多種廢物流,在回收效率、經濟成本和環境友好性等方面展現出顯著優勢。
包括集成式、協同式和序貫式三種技術策略。
上海交通大學金放鳴團隊創新提出了利用聚氯乙烯(PVC)等廢塑料作為還原劑水熱還原CO2,實現了廢塑料與CO2協同資源化。
五、全鏈條治理:青白江模式的啟示
首筆廢舊塑料碳匯交易的達成,離不開青白江區已構建的“源頭減量—高效回收—資源再生”全鏈條治理模式。據測祘,其配套的智能回收體系可使區域塑料再生利用率提升至45%,年減排量超過1萬噸。這種模式實現了廢舊塑料從回收到再利用的閉環管理,為碳匯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堅實保障。
首筆廢舊塑料碳匯交易的完成,為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碳匯交易機制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行業從“廢品買賣”向“生態價值實現”升級提供了可行路徑,廢舊塑料回收再生行業的碳價值變現通道已經打開。
|
|
|